第四百八十五章 只有一个单词-《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第(2/3)页

    克里斯托弗·诺兰《盗梦空间》。

    屏幕上依次浮现出每部电影的男主或者女主介绍本片导演的情景。

    这次,可能是考虑到陈诺已经在前两个短片里露脸了,所以奥斯卡安排介绍诺兰的人不是他,而是诺兰的英国老乡——凯拉·奈特莉。

    等到凯拉说完介绍词,迈克尔·道格拉斯缓缓打开手中的信封,宣读道:“伍迪·艾伦,《午夜巴黎》。”

    “我靠!”

    陈诺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幸好说的是中文,没人听得懂。

    他一偏头,就看到伍迪·艾伦和他一样瞪大了眼睛,完全没反应过来似的,整个人呆愣在那里,过了两秒,才猛地站起身来,和他身边的夫人紧紧相拥,满脸激动。

    在全场掌声中,陈诺和刘艺霏也站起身,边鼓掌边让出通道。

    虽然不是诺兰拿奖,但至少不是《艺术家》,也算是一种好结果。

    “恭喜你,导演。”刘艺霏笑容满面地说。

    “谢谢。”

    伍迪·艾伦和她飞快地拥抱了一下,又走到陈诺身边,笑着与他也拥抱了一下。

    “恭喜。”

    “谢谢,谢谢。”

    那画面仿佛他们两个是《午夜巴黎》剧组的成员一样。

    坐下后,刘艺霏还兴奋得小脸泛红,小声说:“哇,居然是艾伦导演得奖!你知道吗?他上一次拿奥斯卡最佳导演,还是1978年,时隔34年啊,太难得了。”

    正如她所说,伍迪·艾伦这次是真的毫无准备,不像让·杜雅尔丹那样,小纸条都准备了好几张,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伍迪·艾伦上台后,从迈克尔·道格拉斯手里接过奖杯,环视全场,第一句话既不是感谢奥斯卡,也不是感谢公司和制片人,而是说:

    “我想是上帝的旨意,把我今晚的座位安排在了陈的旁边,让我借到了他拿奖的运气。用他今晚的两手空空,来成全了我。”

    “哈哈哈哈哈哈哈……”

    全场顿时哄笑一片。

    摄像机没有走远,镜头也恰到好处地对准了陈诺。

    而他又能怎么办?

    只能笑。

    笑完之后,伍迪·艾伦开始平复情绪,进入正式的感谢环节。

    陈诺这才忍不住望向远处,正好诺兰也看了过来,两人的目光穿过会场,隔着几百号人恰好露出的一道缝隙,在半空中交汇。

    说能看清楚什么未免太夸张,倒不如说,是陈诺自己的一点幻想。

    但他真切地感觉到,诺兰的眼神中有一丝黯然和无奈。

    奥斯卡,真是讽刺。

    本以为几年的时光已经改变了一切,但到了最后,这场盛典的结局,却跟五年前如出一辙。

    来之前,是兴致勃勃,信心满满,仿佛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们。他们披风戴甲地步入殿堂,风从虎,云从龙,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仿佛走上红毯那一刻,就是“我来,我见,我征服”。

    结果呢?

    得到的,不过是些边角零碎。

    华纳这次据陈诺所知,是真的砸下了重金,各种试映会、评审团引导、影评媒体公关、线下专访——

    哈维·韦恩斯坦能做的,他们做了。其他电影公司能做的,他们也做了。

    但负责伍迪·艾伦公关的索尼呢?听上去几乎什么都没做。甚至在整个颁奖季,伍迪·艾伦都鲜有露面,几乎零宣传。

    而最终,奖项却落入了他的手中。

    有时候想想,奥斯卡上拿奖这东西,还真他妈够玄学的。什么承诺,什么看片会上的好评,什么采访上的偏好,全都特么做不得数。

    难不成,他今晚的运气,还真的是这么被伍迪·艾伦抽走了?

    重生之后的陈诺,本来就说不上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

    这会儿,他真开始有些半信半疑起来。

    其实这个时候,跟陈诺一样感到迷惑不解的,还有老谋深算的哈维·韦恩斯坦。

    “34年前的奥斯卡跟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时光如梭后,我现在仿佛也跟电影一样,只是穿越到了未来的时间……”

    舞台上,伍迪·艾伦像个诗人一样,激动万分地述说着他时隔三十多年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心情。而坐在第一排的哈维,目光则不由自主地落在了身边的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身上——那张原本应该意气风发的脸,此刻阴沉得像是一块发黑的铁板。

    哈维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他的设想里,今年奥斯卡的理想剧本是由他一手策划、亲手导演的:凭借《艺术家》和《铁娘子》这两部电影,韦恩斯坦影业将在当晚横扫“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影片”这四个最重磅的大奖——以绝对碾压的姿态,让所有人再次认识到:

    想要拿奥斯卡?想让你的名字前缀上那枚沉甸甸的小金人?想让你们电影的DVD在全世界火爆畅销?那么你只有一个选择:跟哈维·韦恩斯坦合作。

    结果,男主角和女主角固然如愿以偿,但最佳导演这一项,却出乎意料地旁落他人,拱手让给了那个谁都没太当回事的伍迪·艾伦。

    不过,哈维毕竟是奥斯卡奖场的老玩家,在最初的意外与失落过后,很快就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

    毕竟他很清楚,虽然他靠着多年深耕的老关系,在奥斯卡学院几千名会员中经营起了一张复杂的人脉网络,拥有不少说得上话的“票仓”,能争取到的承诺,也许比其他电影公司更真实、更靠谱一些——但这也仅仅是60分胜过40分,而不是百分之百的稳赢。

    更重要的是,这一届的颁奖季还被一个变量打乱了。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这个家伙意外地亲自砸钱砸资源进来,为自己主演的《胡佛》疯狂拉票,逼得哈维不得不分出更多的精力和预算去应对,在男主角这个奖项上投入巨大,结果就是——在导演奖上不得不略作取舍。

    也许正是这“一点点”资源的倾斜,才让伍迪·艾伦轻轻巧巧地捡了这个便宜。

    但,最佳影片不同。

    在这个奖项上,哈维不敢有任何一丝疏漏。

    他倾尽了所有资源,组织试映、走访学院会员、发动媒体宣传、策动奖季公关,《艺术家》的每一步推广都执行得几近完美,再加上这部默片本身超高的艺术水准和复古情怀加成——哈维的内心很清楚,他的目标只有一个:

    势在必得。

    从商业角度来看,如果说“最佳女主角”对于一部电影的票房或DVD销量的拉动是30%的提升,那么“最佳男主角”是50%,而“最佳导演”或许能贡献30%-50%之间的加成……

    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