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为大力发展白果产业,当时县里还要每一个干部都参与进来,每人“认购”三棵五棵白果树,“认购”一棵白果树就要一百元。做了领导的,更是要“认购”十棵八棵。 当时的县委书讠已在大会上激情慷慨地说:“今天借一勺水,明天还大家一桶油。这是一项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事业。全县的每一名干部,都要参与进来,一个都不能少。” 为此,县里还成立专门的白果种植领导小组,在某个乡镇的几座山岭上,大种特种白果树,还美名其曰“十万亩白果林”。 几年后,那些白果树是长成林了。可是,那些白果林结出来的果实,却是苦涩无比,根本不能实用。 县里投巨资办成的白果茶叶厂,据说是和很多高校合作,是高科技产品,有国家专利,但却得不到市场认可。除了县领导拿着一些作为礼品送人外,推倒市场上根本没有人买。 前任县委书讠已早已提拔到市里去做更的领导,县里干部那些投资到白果林的钱,哪里还有什么回报,毛都没有。 不过,很多想想,每个干部最少的了几百,最多的了千把块,大家都拿不回来,也不好去投诉,谁敢去投诉政府,还有市领导?除非是吃饱撑的,因此,个个只好自认倒霉。 赖明在办公室和徐紫蕙他们说起此事,深有感触地说:“徐总,说实话,我们政府干部的威信,在群众中,几乎没有。特别是涉及到种植养殖的,你去动员村民的话,根本就没有人听我们的话。” “政府的职责,是为群众提供政务上的服务,如果从上到下的政府都去搞经济,那还要我们企业来干什么?” “对,徐总说的这话真的好对。好像仙姐岩的茶叶,你们一来操作,茶叶卖出去了,大家心里都记得你们的好,连土特产都送过来了。” 大家在感叹时,邓一武也插了一句话过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