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官渡之战中,若袁绍采纳沮授、田丰之策,与曹操进行持久战,利用时间与物资优势,兼之以骚扰战术消磨曹操,在拥有决定性优势前不主动与曹操进行军事决战,则曹操破局将极为艰难。 因此,自建安元年(196年)西迎汉帝刘协,占据政治制高点后,曹操即在许县周边招募流民屯田。当年便获谷百万斛。成效显著后,推广至兖州各郡,全力推进屯田事业,积累大量粮食,为曹魏打下坚实基础。 甚至于在曹魏,典农中郎将与郡太守同级,以屯田为工作核心,升迁提拔以农业成绩为考核。经年累月,曹魏积聚了大量粮食。 强大经济实力支撑了曹操频频发动南征北战,以弱胜强击败袁绍,一统北方,最终与刘备,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 其余被扫灭的诸侯,本质上并不是被曹操以军事击败,而是因物资匮乏,在战败之前资源就难以为继,内部先一步崩溃瓦解。 如徐州刺史陶谦及继任者刘备,如袁术、如马超,均无法应对曹操“屠民毁地”式的破坏经济民生军事策略,民不能安,遂导致经济先一步崩溃,进而导致军事失败。 因此,军事竞争仅是表象,经济才是决定哪方势力能笑到最后的核心关键。 曹操的军事策略之所以在赤壁之战时失效,主因还是长江天堑有效的保护了江东和江南经济不受战争影响,民安则军心稳定,因而使得周瑜在赤壁相持中等到击败曹操的良机。 赤壁战败后,曹操意识到中原经济体量尚不足以支撑其统一天下,南北经济仍处均势,故相当长一段时间未再向江南采取军事行动。 回邺后,曹操专注经济发展与内政建设,持续积蓄国力。 曹魏领土虽广,占有中原九州之地,但其经济重心仅兖、豫、司、冀四州。 幽、并、凉三州地广人稀,面临西北方外族威胁,无法提供资源。 荆、扬两州则因仅占有其中一小部分,产出不足,且长期面临孙刘两方的军事袭扰,军资供给还需由中原拨付支援。 当然,季汉与东吴同样也有意识到经济是根本支撑,因此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在关羽所知的那个时空中,诸葛亮北伐前平定南中,旨在确保后方安稳,并以南中资源助力北伐,包括赋税、耕牛、战马及金银盐铁等,为北伐提供物资保障。 此外,南中地区亦是季汉兵力的重要补给地,其中一支精锐山地部队无当飞军,正是由当地少数民族成员所构成。 南中对季汉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军事物资的主要来源地,也是稳固的大后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