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马谡走后, 刘备收起笑容:“二弟观马谡之才如何?” 这个问题有点耳熟,关羽想了想,搬出了诸葛亮对马谡的评价: “此人堪称当世英才。” 刘备摇头:“不然,孤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二弟当细察之。” 刘备看人是非常准的,因为他看人是从行为品性出发。 在刘备看来,马谡虽有才,但举止轻浮少稳,还有世家子弟的通病,眼高于顶,故而断定此人难堪大用。 但关羽的评价也没错,关羽的评价是从才华角度出发,马谡确实有谋士之才,只是没有统军之能。 古往今来,能出谋划策,还能治军治国的全才凤毛麟角,整个三国时代也就诸葛亮一人满足这个条件。曹操都只能算半个,曹操用兵用谋还行,治国就得靠荀彧等人辅佐了。其余周瑜,司马懿,陆逊,均不具备治国才能。 包括关羽自己,也就只符合出谋划策和治军的能力,治国那是完全一窍不通。 再者说,这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全才,其中一项能力顶尖就已经很稀缺了。 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只把马谡当个军师参谋,那英才之名他还是能够胜任的。 “兄长,我记下了。” 刘备颔首:“二弟以为马谡所献之计如何?是否可行?” “不可行。” 关羽摇头, 马谡提出的策略,表面上看似可行性很高,实则不然。 这个计策如果放在后世的人人都是地图帝的视角下实行,那此计实行起来轻而易举,无需考虑路途中的所有意外,开着导航骑着车从陆路直奔建业,毫不费力便能快速完成偷袭的任务。 然而,现在毕竟是三国时代,从江陵走陆路绕一大圈到建业,众将需在寻路问路前行时,绕开东吴的军事据点,河流,山川,路程少说也有四千里以上。 世间焉有奔袭四千里之策? 先说军队,得派多少军队过去?少于一万,去了也是无济于事;多于一万,这四千里的后勤补给怎么解决? 再说耗时,以这个时代陆军每日行军30—50里的均速,四千里至少要在路上连续走三个月。等三个月后军队走到建业,还能剩下多少活人?剩下多少战斗力? 再说奇袭建业之后的处境,就算季汉军队能够克服后勤困难和四千里行军的困难,顺利到达建业并奇袭成功,之后将面对的是:数万顺江而下快速回援的吴军,甚至还有可能要加上趁机来攻的魏军。 这个四千里陆路奇袭的计策,完全经不起推敲。 君不见邓艾只奇袭了七百里,就差点在路上就全军覆没了。 简而言之,奇袭建业的计策是可行的,但不是从陆路,而是从水路,且只能从水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