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如今,徐吉标即将亲自去拜会这位在施口的兄弟,心中满是期待。他想象着与李凯见面时的场景,或许会是一个热情的拥抱,或许会是几句故作嗔怪的问候,但无论如何,那份久别重逢的喜悦是无法言表的。 小船在徐吉标有力的划动下,离施口越来越近。岸边的景色逐渐清晰,徐吉标仿佛已经看到了李凯那熟悉的身影,正站在码头,带着熟悉的笑容,迎接他和张家三姐的到来。而这一次的相聚,也必将为这个近端午的日子,增添一抹别样的温暖与欢乐。 在张家三姐与徐吉标的生活里,有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在静静流淌。张家三姐对徐吉标的行踪从不过问,在她的内心深处,对丈夫有着无条件的信任,笃定徐吉标所做的一切皆是正确之举,无需自己去过多揣测和干涉。 她将自己的精力悉心倾注在操持家务上。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屋子,她便轻手轻脚地起身,开始为徐吉标准备干净整洁的衣物。她会仔细抚平每一道褶皱,精心挑选适宜当日穿着的长衫或短褂,确保丈夫无论何时出门,都能以清爽得体的形象示人。 之后,她穿梭于家中各个角落,有条不紊地收拾着。堂屋里,桌椅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土灶上的炊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厢房内的杂物也被归置得井然有序。家中的每一处角落,都在她的打理下焕发出温馨整洁的气息。 在这个小小的家庭中,张家三姐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徐吉标。她明白,丈夫在外闯荡,需要一个安稳舒适的家作为港湾。而她所做的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事,实则是对徐吉彪最坚实的后盾,是他们夫妻之间深厚情感与默契的无声表达。这种信任与付出,如同细密的针线,缝补着生活的琐碎,编织出他们平静而温暖的生活画卷,也让徐吉标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都始终牵挂着这个温馨的家,和那位默默支持他的妻子。 徐吉标和张家三姐乘坐的小船渐渐靠近施口。远远望去,便能瞧见李凯那处显眼的三间砖瓦结构房子。 这房子在周围一众建筑中显得格外突出。青灰色的砖瓦排列得整整齐齐,历经风雨却依旧坚固如初,彰显着沉稳与大气。屋顶的瓦片层层叠叠,勾勒出流畅的线条,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微微的光泽。房檐微微翘起,仿佛展翅欲飞的飞鸟,为这方正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走进院子,两扇厚实的木门,上面的铜质门环擦拭得锃亮,轻轻叩击,便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跨入院中,地面用平整的石板铺就,缝隙间几乎看不到杂草,足见主人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从这房子的气派程度,不难看出李凯家境优渥,一副富家子弟的派头。屋内的陈设想必也同样讲究,或许摆放着精美的木质家具,墙上挂着书画墨宝,彰显着主人家的品味与格调。徐吉标看着这熟悉又气派的宅院,不禁回想起与李凯在三河镇学艺时的艰苦日子,心中感慨万千,期待着与老友相见,畅叙这些年的过往。 徐吉标与张家三姐站在李凯家那气派的砖瓦大宅前,轻轻叩响了门上的铜环。不多时,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一位身着利落家丁服饰的年轻人探出头来。 徐吉彪面带微笑,礼貌而亲和地向家丁说道:“劳烦通传一声,我是三河镇与李凯相识学艺的徐吉标,特来拜访。”家丁听闻,上下打量了徐吉彪和张家三姐一番,见二人虽穿着朴素却气质不凡,赶忙恭敬地应道:“二位稍等。” 家丁转身快步走进内屋,穿过布置精美的庭院,绕过几丛盛开的花卉,径直走向正厅。此时,李凯正坐在厅中,悠闲地翻阅着一本古籍。家丁匆匆上前,躬身说道:“少爷,门外有位自称是您在三河镇学艺时相识的徐吉标,带着家眷前来拜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