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擒敌(9)-《大宋之光》
            
            
            
                
    第(1/3)页
    郑爽给萧挞凛诠释着仁者爱人和软弱的是非界限。
    长期一来,中原王朝用宽柔仁爱的羁縻政策对待周边夷狄;西南、东南诸帮夷狄俯首称臣,只有契丹人自以为是,肆意猖獗;把中原王朝的仁慈、羁縻看成一种软弱,变本加厉地掠城攻地打草谷;是可忍孰不可忍。
    仁慈和友爱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是农耕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创立者为伟大的孔子。
    孔子就是一个仁人,孔子思想是从仁出发,“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将仁的原义结合当时社会的秩序风气,通过不懈的努力,拓展成一种思想学说;都为华夏社会发展及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四海之内内皆兄弟”。这是孔子思想表现的一种大爱。孔子把“爱人”做为社会的准则和人们约束自己的规范,在这个统筹范围内,建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顺应了春秋时的人民的愿望,也符合当时社会秩序。
    孔子的仁还注重道德的修养。仁爱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道德是存在内心的素质;仁爱的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人的品德行为。
    为仁由己,既自我约束又追求道德完善。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养君子的德行。作为一名君子,必须德行兼备;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有学识内涵,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仁在爱人的基础上亦存在着等级分明的关系。
    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血缘关系,孔子提出的社会要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奠基,在此奠基层面上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仁要求的不仅是个人、家庭,还有社会,要求的是整个国家;这也是仁学最初建立的起点。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晚年时修订了《诗》《书》等六经。
    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者有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
    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
    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的天命观,就是“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孔子曾经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孔子还曾说过“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可见孔子对于天命观是多么的重视。
    孔子所说的天命和江湖上算命先生所说的天命不是同一件事,孔子的天命是指上天给我们的使命;而算命现在所说的天命是指上天给人安排的命运,算命先生的天命是一种迷信说法不可信。
    第(1/3)页